设计分享|浣花溪畔寻诗圣,万里桥西一草堂:绿韵青山下的杜甫草堂
苏露 四川黑牛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成都自古以来文化厚重,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在时代发展中成为了环境空间设计和党建文化的重点营造方向。
浣花溪畔,万里桥西,零落的三两间茅草屋,曾栖居着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其故居也以景观雕塑和展览展示还原着文化韵味。
杜甫流寓成都时的住所,在浣花溪畔居住的4年时间,创作诗歌240余首,为后人留下不朽的诗篇,也是标榜的主题文化馆打造。
离开之后,草堂一直荒废,直到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才得以延续,也才能在现在传扬。
杜甫草堂前前后后经历过无数次修葺,于1955年正式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1977年2月拨款重建草屋,借鉴川西民居特点,完整保留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照壁、正门、大廊、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中轴线上,其间珍藏各种资料300余册。
杜甫书法木刻廊中挂满杜甫书法诗句的木刻牌匾,展露出浓厚的古书法韵味;草堂中陈设杜甫的书法木刻作品。
流经千年,完整传承杜甫的才艺和古工艺,后期重建万佛楼,复原历史文化名城“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风貌。
杜甫草堂完整重现诗人杜甫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也传承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思想和艺术的极高造诣。
苏露